毒药似乎也早早应用于战争之中了。时值公元前667年,当时齐军占领遂地,“遂人共以药投其饮水中,多杀之”,这是我国最早的在战争中使用毒药的记载。《左传·襄公十四年》还载有:“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晋)师人多死。”
根据上面的记载,毒药似乎在春秋时期已经被应用于战争之中,但我们无法考证他们到底用了什么毒。在两晋南北朝时,这种记载也变得频繁起来。北魏时,库莫奚侵扰,济阴王拓跋小新成“乃多为毒酒,贼既渐逼,便弃营而去。贼至,喜而竞饮,聊无所备。遂简轻骑,因醉纵击,俘馘甚多”。长孙晟在出征突厥达头部族时也曾使用毒药:“毒水上流,达头人畜饮之多死。”南朝也有类似的事例。南朝宋人在宋魏大战期间欲毒魏军,“募人赍冶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虏,竟不能伤”。侯景之乱时,侯景为谋取建康城,“置毒于水窦,于是稍行肿满之疾,城中疫死者太半”。
这些记载都是战争中大规模投毒的案例,一般均是在上游地区投入毒药。大致来说,古代的毒药可以分成三种:动物性毒药、植物性毒药以及矿物性毒药。但由于记载不详,他们具体使用何种毒药我们依然不得而知。曾一度被传为最毒的鸩酒以及鹤顶红,似乎并不是动物性毒药。传闻中,“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然而鸩鸟在生物学上却并不存在。见血封喉的鹤顶红,也疑似为红信石(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粉末。而动物性毒药用得较多的还是蛇毒与蝎毒,但由于毒液获取困难,一般来说很少用于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