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应该认识凶手,对其没有戒心,否则大晚上的她不会放心将后背暴露给凶手。凶手是右手持刀,采取偷袭式的杀人手段,被害人在猝不及防中死亡,如果她当时能够感受到威胁,第一反应会逃向卧室,而不是停留在茶几这里,可以排除激情作案。
凶手捅死被害人之后,把尸体抬至长条茶几上,先将尸体身上的衣物剥光,后持锐器对尸体进行疯狂无规则的捅刺。
之所以判断“脱衣”在前,“补刀”在后,是因为骆辛观察到被害人的衣物上没有被锐器划破和撕烂的痕迹,并且衣物基本保持完整,问题就在于这样一个顺序,有悖正常的犯罪行为逻辑。通常情况下,杀人之后又对被害人连补数刀,显然属于过度杀戮行径,大概有这么几种动因:第一,担心被害人没死透;第二,过度痛恨和愤怒导致的过度宣泄;第三,初次杀人后情绪慌乱导致的无意识行为;第四,凶手可能患有某种精神障碍疾病。
比如,发生在2010年10月的大学生驾车撞人后的补刀案件,以及发生在2019年5月的“红谷滩杀人案”。前案中,犯罪人驾车撞人后,在紧张心理的刺激下,从随身携带的包内取出一把尖刀,对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车祸伤者连捅八刀,最终导致伤者完全死亡;后案中的犯罪人,则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因长期生活境遇不佳,遂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于是选择在商业街人流密集区域实施无差别随机杀人,一名无辜的女孩在遭到其数十次的砍杀之后,因失血过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