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学校间的均衡配置。四川省成都市和山东省寿光市在建设标准化学校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
2.加强师资配置的均衡,实行教师的交流制度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国家在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同时,应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尽量缩小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城乡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教师在区域内、学校间的交流,是解决区域内师资质量分布不均、消除“择校即择师”问题的根本所在。教师的交流制度目前有教师工作轮换政策、对口支持政策、定期支教政策、跨校兼职政策等。
在教师交流制度中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要真正实现区域内教师的自由流动,应采取“人走关系动”的实质性流动措施;二是强化政策保障,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杠杆,统筹发放教师的结构工资等方面来缩小校际间教师收入的差距,逐步消除阻碍教师交流的各种不利因素。
3.加强薄弱校改造,提高教育办学水平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要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提升办学水平。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学校之间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差别明显,出现了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现象。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诱发了择校、乱收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