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之所以有别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儿童文学的主体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思维特征决定和制约着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法则。如本章第二节所述,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具有同构对应关系,由此导致儿童思维中的“泛灵论”“人造论”等明显区别于现代成人思维模式的思维特征,从而直接导致和影响到儿童对文学作品艺术真实问题的接受个性,这就是生命性、同一性与游戏性三大原则。
所谓生命性,即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一切都是生命的对象化。在儿童的思维中(年龄越小越明显),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桌椅板凳、图书工具等,尤其是他们手上的布娃娃、小泥人、玩具猫、机器狗,都禀赋着人的灵性,与人一样具有生命与七情六欲,与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儿童文学永远是那些小狗小猫小花小草(动植物形象)、山精树怪蛇郎魔姑(神魔形象)等拟人化、超人化形象大摇大摆得意洋洋地活动的天地的原因。在儿童看来,假如狮象虎豹狗狼猫鼠不会讲人话做人事,假如童话中的英雄不会在空中飞、不会变化,假如小红帽不能从大灰狼肚里活着出来,假如王子不能吻醒已经昏睡一百年的公主,那才是假的,不可信的。正由于儿童思维的生命性原则,才使世界在儿童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与光明。在儿童看来,他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想要使什么成为什么就能真的成为什么。世界为他们准备得是如此周到妥帖。因此,儿童的理想(梦想)总是高于天的,只有当他一天天长大,最后成为成年人(社会人)时,他的理想才从云端跌落到地面,变成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即“社会化”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