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进一步融合,南方经济得到发展,隋代因此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毁誉参半: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618),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公元581年封晋王,公元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公元600年立为太子。公元604年即位,年号大业。在位期间,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但是,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
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进行考察,隋炀帝都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帝王,绝不能因隋朝的短促灭亡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开国之君: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唐代开国皇帝。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受到重用。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迁卫尉少卿、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于公元617年5月起事。李渊起兵后,一面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7月率师南下。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