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35年到上海参加"左联"后,即投入抗日活动,秘密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1937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四队,成为队里的骨干导演,他导演的《流寇队长》以及如《国家至上》、《包得行》、《蜕变》、《日出》、《原野》等演遍了两广各地。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独幕话剧,其中《最后一颗手榴弹》被选入最佳抗战独幕话剧集。
1947年他被调至上海昆仑影片公司做党的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活,翌年初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即投入影片《新闺怨》和《西湖春晓》的摄制工作,并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1949年上海解放后,任市军管会文艺处电影室委员,后被中央文化部电影局任命为导演,并调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导演了该厂成立后第一部以农民为主角的影片《农家乐》。1951年他与沙蒙联合导演的《上饶集中营》曾获中央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以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传大的起点》、《闽江桔子红》、《红叶题诗》等影片。
1955年调北京电影学校任教。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以来,他曾担任过表演系主任、导演系主任。30多年来他为培养一代代新的电影事业人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并于教学之余撰写了多篇艺术论文和电影评论,辑为《论电影艺术的视觉性》一书,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离休后仍勤于有关电影艺术方面的著述,他一生孜孜不倦,既热衷艺术实践,又注重理论研究;既崇尚传统,又不断创新,体现了电影教育工作者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