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敦德,广西桂林人,生于1944年,作家、电影艺术家;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影协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广西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其电影力作《血战台儿庄》、《法庭内外》、《芙蓉镇》、《铁血昆仑关》、《周恩来万隆之行》等,先后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夏衍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其擅长于通过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来着力表现首脑外交。
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文学, 1964年广西南宁四中毕业后曾下乡插队,当过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归根——李宗仁与毛泽东、周恩来握手》、《周恩来飞往万隆》、《毛泽东与蒋介石》、《探路之行——周恩来飞往非洲》、《中法建交实录》,中篇小说选集《女工牛仔》等。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日寇派出号称“钢军”的精锐第五师团,在华南北部湾登陆攻占南宁、长驱直入,妄图切断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以迫使中国屈服。驻防桂北全州的中国陆军第五军在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抗敌于昆仑关下,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昆仑关攻坚战异常惨烈,中国军队牺牲了一万四千多名官兵。此战被视为中国抗战从防御阶段转入相持的关键点。
谈到拍摄《铁血》的缘起,陈敦德说,早年他在广西五塘地区插队务农时就开始了解有关“昆仑关战役”历史,对这场全民参与的著名战役感到刻骨铭心、荡气回肠。十年动乱结束后,偶然的机会使他从文学介入电影,八十年代初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在这期间,陈敦德开始接触有关“桂南战役”的大量史料,才比较全面地了解这场震惊中外的“昆仑关攻坚战”,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萌发了要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屏的念头。
后来陈敦德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并担任该厂文学部主任。由于各方面条件相继成熟,长期关注抗战题材的陈敦德首先从“台儿庄战役”的题材入手,筹资二百四十万元人民币拍摄《血战台儿庄》,并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公映,一举囊括当年的“金鸡奖”、“百花奖”。也是因为这部影片,陈敦德与著名战争片导演杨光远结缘。
继《血战台儿庄》之后,陈敦德便开始着手其姊妹片《铁血》的筹备,同样由杨光远执导。据陈敦德介绍,《铁血》是中国电影界推出的唯一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题材的影片。他认为,中国的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倡议的爱国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抗战,电影人有责任全面地反映这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陈敦德认为,《铁血》这部影片会在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中产生强烈共鸣,定会对两岸的互动产生正面效果。他说,早年该片在香港试映,曾邀请国民党在香港各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前来观摩,其中也包括“香港黄埔同学会”的二十多个原国民党将领,许多人看后老泪纵横,甚至当时健在的原“第五军”的官兵也表示想“飞”到香港专门看这部电影。其中参加过“昆仑关攻坚战”的老战士看后表示,当年的惨烈程度诚如电影中所反映,十分逼真。
谈到继《铁血》之后的创作计划,陈敦德表示,他想完成“抗战三部曲”的第三部——《遥远的密支那》,目前原创剧本已经完成,计划由中美合拍,反映的是被史家称为“亚洲诺曼底之战”的二战盟军大反攻之密支那战役,与前两部不同的是,那是中国军队在异国与美军、英军及克钦游击队并肩作战的历史。